Top articles

  • 联合早报:炒出来的国学热

    03 juillet 2007 ( #Debats 思想国圆桌 )

    2007年7月3日出版的《联合早报》发表《炒出来的国学热》,批评今日中国“户外国学大热炒大热卖”,部分观点与熊培云《下跪救不了国学》一文有所呼应,特收录于此。——思想国按 吴韦材(新加坡)/原载《联合早报》 当下中国,只要什么热起来,无论有正面认同或负面争议,市场都会以迅雷速度将之大炒起来。近日“国学”大热,有人说是传统文化复苏之大幸,也有人说是文化茫然迷失中乱抓浮木的弥补心态。 更有人说,这一切其实“醉翁之意不在国学,而是在名与利”。 总之,这种种“炒作”与种种“反思”,都可说是一次把传统文化翻土挖掘再摊开来定位——或定价——的热闹现象。诚然,愿意翻土挖掘再摊开来研究一番,那至少还是具有一定社会思考意义的。...

  • 熊培云想炼出啥民主?

    11 juillet 2007 ( #Debats 思想国圆桌 )

    在凯迪读到李大苗先生的《熊培云想炼出啥民主?》,虽然文章部分误读了《民主是怎样炼不成的?》一文原意,有关贿选的观点亦有失严谨,但其对村级民主的“合法性”问题提出置疑,却也别有天地,值得继续讨论。另附留言一篇。——思想国按 李大苗/思想国圆桌 就“贿选”,若干年前曾经与人争论过。当时做言道,“一打儿一打儿”的民主一定好过“一枪一枪”的民主。无论如何,在这个国度,还真曾经有过“一张一张的”民主。大约快百多年的事情了,那是曹锟,人家议员不去“民主”都不行,派出军警京津两地抓他们来民主,这当然近似“一枪一枪”的民主,可抓来后呢,给出银两做投票。记载中没有说清这银两究竟是“袁大头”还是银锭,若是前者,当算是“一头一头”的民主,后者则是“一锭一锭”的民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知道,这“一打儿一打儿”民主其实也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当然,也值得疼痛。...

  • 下跪救不了国学(或“非下跪不足以讲道理”)

    30 juin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为提倡国学,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赠书第一天,赠书方的张森校长面对要赠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众人惊异,张校长称自己是“对国学的下跪”,目的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据《郑州晚报》) 据说,张校长坚持推广国学10余年,由于历史中的“批林批孔”,国学一度沉沦,而一些外来文化以及近利文化“抢滩”国人思想,真正的国学一度没落。现在很多国人都认识到了国学的好处。“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我对国学下跪,是我要推广国学的决心和诚心。振兴国学必须从孩子们抓起,这正是我免费赠书的缘由。”...

  • 小王子的玫瑰,老教授的狗

    25 juille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东方早报》专栏 法国大革命期间,雄心勃勃的雅各宾派四处捕杀贵族与政敌,罗兰夫人因此被推上了断头台。对于大革命的残酷,罗兰夫人临刑前的一句名言今已广为流传:“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以行)。 罗兰夫人的另一句名言知道的人并不多——“Plus je vois les hommes, plus j'admire les chiens”,意思是“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自称“白话文第一”的李敖经常拿这句话来标榜自己的愤世嫉俗,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他说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论定这句话是李敖从罗兰夫人的闺房里偷来的。古往今来,才子佳人们在精神上珠联璧合、暗通款曲也不是罕见之事。...

  • 从薛涌到熊培云

    07 juillet 2007 ( #Notes 思想国纪事 )

    感谢转来这篇文章的朋友, 也感谢文章的作者。如其所述, 真正的写作者当在“优质的增量” 与“无谓的堆叠”间抉择与自省。 ——思想国按 因常读《南风窗》,我先后爱上了薛涌和熊培云的文章。 大概是两三年前吧,在《南风窗》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薛涌“发自纽黑文”的文章。那时,我视“薛涌”二字为一个文章的品牌,几乎不放过所能找到的他写的任何文字。那两年,薛先生在《南方周末》也发了不少文章。我不但将那些文章都读了,而且将其中的十之八九剪了下来,放在一个标签为“薛涌专栏”的大信封里,当作学习的资料。 平心而论,薛氏文章的语言并无特色(尽管薛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它们吸引我的,是里面的观点。或者说,是因为薛先生学贯中西的视野,成就了他的文章;他的《右翼帝国的生成》、《直话直说的政治》,无一不是以政治上的“异国情调”为卖点。可以说,离开了对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乃至碰撞的分析,他的文章将魅力大减、毫无“姿色”。...

  • 每个人都输得一败涂地

    28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周末》专栏 怀孕已经41周的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丈夫送到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治疗。由于丈夫不同意医院为李丽云进行剖腹产手术,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在常规抢救3小时后,医生宣告李丽云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突如其来的悲剧,让我首先想到的是丹尼斯•塔诺维奇的电影《无人之地》(no man’s land)。一个这个波斯尼亚士兵躺在地雷上,不敢动弹。尽管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士兵与高官以及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赶来了,然而由于人们各怀心事,只能在一场力不从心的努力之后各自散去。最后,只剩下那可怜的战士在苍茫夜色里自生自灭……...

  • 下跪是中国环保最真实的困境

    11 juille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在几天前的专栏文章中,我说当下中国的环保是“膝盖上的环保”。蚌埠东部的鲍家沟的村民,奔走呼号十几年解决不了当地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百般无奈的他们最后只好组织起来,趁着国家环保总局检查组前来视察时“紧急下跪”。面对这种“有组织的下跪”,如果有记者拍下当时的照片,相信一定可以拿个普利策级的新闻奖——它是何等深刻地反映了当下中国最真实的困境! 2007年入夏以来短短一个多月内,大规模水污染事件接二连三,就在这两天,新闻又曝出因为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洞庭湖畔紧急捕杀90吨老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鱼米之乡如今变成了“鼠留乡”。...

  • 天子呼来不上床

    22 octo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2007年春天,当塞格琳娜•罗雅尔与尼古拉•萨科奇为爱丽舍宫的总统宝座各说各话时,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这个精致的总统宝座将在这一年显现它的魔力——让所有参与最后角逐者的家庭劳燕分飞。 前者,众所周知,由于在竞选中失利,罗雅尔不久便与和她同居了几十年的社会党第一书记奥朗德分道扬镳。至于萨科奇,虽然得偿心愿,但妻子塞西莉亚从第一天开始便厌倦了第一夫人这个角色,几天前也终于和总统先生“Salut”说“Bye-bye”了。 2006年为竞选热身时,萨科奇还在《证词》一书中这样描述他和塞西莉亚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也不知道怎样与彼此分开。”然而,一年后的国庆日,萨科齐脱口而出,称自己唯一搞不定的就是塞西莉亚。相关事实是,总统选举时塞西莉亚没有去投票站投萨科奇的票,国庆日后,塞西莉亚也没再陪萨科齐参加过任何官方典礼或仪式。闻风而动的媒体早已长篇累牍讨论塞西莉亚是否胜任第一夫人,出没于人山会海——因为塞西莉亚早已“惯于长夜私奔时”。...

  • 新闻联播:只“变脸”还不够

    21 décembre 2007 ( #Debats 思想国圆桌 )

    韩咏红/思想国圆桌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中国最权威的官方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本月初低调地进行了一次主持人的注入新血工作。保持了十几年不变的六人主持人队伍,终于引入四名30多岁的年轻接班人。《新闻联播》“变脸”动作在网民间获得的反应不错,据说几天试水后,国家广电总局放了绿灯,明确了引入主持人只增不减、以老带新、新老并进的原则。 不过,国内评论界对于上述变化却是赞赏少、要求的更多。 “把家里的14寸黑白电视换成了现在时兴的液晶彩电,为此兴奋几分钟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也很理解另一些人的不以为然。假如节目内容没有起色,电视机纵有千种风情,也是无济于事的。”...

  • 北京“六月飞雪”又如何?

    08 aoû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备受关注的“假包子”还没有“纸馅落定”,最近北京又飘起了雪花新闻。据说就在若干天前,片片小雪花突然飘落在北京东三环附近。“在短暂的半个小时里,人们经历了冬与夏的转换。”(《北京青年报》) 虽然见到这种“冬与夏的转换”的人不是很多,太阳雨大家总还是见过的。当盛夏飘起雪花,其浪漫可想而知。然而,有些人却由不得你去驰骋你的想象,而且一点机会也都不给你。自“雪花新闻”出来之后,气象学家立即让雪花化成了雪水,理由是当时海淀区成府路地面温度是28摄氏度,没有降雪必备的自然条件,不可能下雪,网站图片中被称为“雪花”的白点应该是水滴破碎后形成的白色水花。...

  • 标准悔过书

    08 sept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涉嫌贪污、受贿案的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绍仓在阜阳市中级法院庭审中,在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含泪念了自己写的长达4页的悔过书,三次说出“后悔”二字,恳求法庭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然而,细心的记者却发现,张绍仓的悔过书和《检察日报·廉政周刊》此前以《“我的错误是在无监督约束下发生的”》为题刊发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原区委常委、同安镇党委书记朱福忠的悔过书颇有雷同,或者整句照搬,或者略作改装,有抄袭的嫌疑。(据《检察日报》) 不得不说,中国当下的反腐败斗争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就像“11人情妇团”联名告倒陕西原政协副主席,这份具有抄袭成分的悔过书对于许多人来说,更像是一份来自反腐前沿的政治八卦。人们常说,涉腐官员似乎天生有一种墨鱼的能力,一旦被追逼,就可能放出一些墨汁,以便让自己有机会逃之夭夭。相较之下,这位落马官员算是...

  • 用脚投票:从土著怎样到国民

    25 octo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周末》专栏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将“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藉此强调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笔者曾就此撰文《中国,重新发现社会》。十七大报告在纵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同样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社会建设再次浓墨提出,成为官方推进中国社会转型的第四维。 回顾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成长,最赏心悦目的进步莫过于一个开放社会的正在形成,以及人们用脚投票的机会增加。众所周知,中国公民曾经被体制化、结构化为特制的螺丝钉,并非可以随意挪动。...

  • 古罗马为什么没有暂住证?

    22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瀟湘晨报》专栏 新闻里说,浙江告别暂住证制度,外来者将享受同城待遇。当“外来打工者”张建嫦拿到浙江第一张“居住证”的时候,这也意味着在浙江实行20多年的暂住证制度画上句号,新的“居住证”时代来临。 根据新近发布的《浙江省居住证申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居住证将与社保、就业、教育、居住等挂钩,使持证者享受与同城市民一样的服务,而且还在子女就读、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方面享受到与浙江省内市民一样的优惠政策。这无疑是个大进步。众所周知,在国内其他许多城市,终于觉得“暂住”二字很难为情,尽管也搞了“居住证制度”,但不过是改了一个字,实底里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换字可以减少些尴尬,别人到你这个城市来工作,你却断定他是“暂住”,这岂不是变相承认你这城市或者国家一直处于捉襟见肘的维持状态?...

  • 不要“妖魔化”媒体批评

    03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几天前,潘家铮院士在回答有关“三峡工程生态隐患”的问题时,提醒到会的外国记者不要“妖魔化”三峡工程。潘院士认为,一些外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太深”、“他们对中国的成就、贡献绝口不提,对中国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阴暗面’,到处收罗、夸大歪曲、讽刺挖苦,甚至于无中生有、挑拨离间。”并断定这样的做法,“对增加友谊、沟通没有什么好处。” 潘院士“将自己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都交给了三峡工程”,有此不满当属人之常情。不过,潘院士对媒体的部分论断我并不苟同。一方面,三峡工程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我们没有理由将相关反对意见(即使它是激烈的)冠之以“妖魔化”的污名。另一方面,真相之所以有时会越辩越含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原本可以在技术上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放到了道德层面来解决。然而,每个人的道德、立场与价值观并不一样,相关争论由此难免会偏离方向。...

  • 死刑是个笑话

    22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周末》专栏 联合国大会最近投票通过了“全球暂缓死刑”,为将来全球范围内全面废除死刑做准备。尽管美国、俄罗斯、中国和新加坡等52个国家投了反对票,但是仍有几乎相当于反对派两倍的国家(99个)投了赞成票。 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论持续了若干世纪,它不仅见证了人类的进步,同样见证了人类的分歧。众所周知,甚至连康德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对贝卡利亚废除死刑的呼吁都置若罔闻,认定“(杀人者)必须被处死”。当然,康德并非没有昨日的世界的那些糊涂。比如,他也主张小偷理应沦为“国家的奴隶”。这种分歧还表现在,中国人相信“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然而许多废除死刑的国家,尤其是在欧盟,却将“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视为新的传统。难怪有东方人批评欧盟在“强加自己的价值观于世界”。...

  • 幸福了,草根也有保护伞!

    24 décembre 2007 ( #Notes 思想国纪事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这年头,想不幽默都难。12月17日,河南虞城县有人向媒体投诉:今年3月,虞城县市容管理局为整顿市容,向街头商贩公开销售“城管监制”的“保护伞”、小推车,价格分别为130元、300元。买了伞和小推车后,不管你用不用,市容局就不会再找麻烦。据说在一段时间里,这个东西相当管用,只要撑起它来,就可以在街头随便摆摊。(12月24日《河南商报》) 谈到“保护伞”,难免让人想起腐败官员和黑老大们在一起时的同舟共济、互惠互利。其风光默契、亲如一家着实让无数草根阶层艳羡不已。如今好了,他们不必再在大街上如丧家之犬一般流浪,因为他们也有“保护伞”了。...

  • 中国,铁打的房子也在风雨飘摇

    17 juille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到农村去!”10年前北京郊区已经出现了“小产权房”,只有少数人购买。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房产市场的升温,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许多村镇开始直接或间接开发 “小产权房”。据称,目前北京已售和在建的“小产权”房约有千万平米。就在这两天,北京通州又查出了百万平米的“小产权”房。 无论政府以什么名义“叫停”,以其低于城区一半甚至更多的价格来看,相信“小产权房”热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房,因为“大产权”房盘剥得太多。前不久,不是有开发商“爆料”:“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所以,在政府的参与下房价越调越高,而“个人合作建房”、“不买房运动”等同样在各种因素的干预下一事无成。...

  • 十年磨一剑 + 铁杵磨成针 = (?)

    12 juillet 2007 ( #Q&A 思维的乐趣 )

    读思想国,重要的是享受思维的乐趣。现在出道题。 十年磨一剑 + 铁杵磨成针 = (?) 答案在下面,大家先不要看,实在想不出来,用光标刮开即可。 剑把 这个等式说明:文化并不自洽,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里,也会矛盾重重。一方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队,没有主见的领导者或者个人,如果任由不同的意见相加,最后会得出一个荒诞的结论。另一方面,抱持不同价值观的人本可以在包容中相处,但是,若有一方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价值上的自毁(剑之磨灭)。所以,为了避免类似不幸的发生,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隔离”。用伽达默尔的话说,是保持一种"préjugés...

  • 水牛无国界,他乡遇故知

    26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就在中国的“泡沫股”还在探底的时候,中国的“口水股”仍旧日日暴涨。近日,几个中国人在华尔街的骑牛照,更是引来了口水无数。有人由此得出结论,断定中国人素质差,然后又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一来,颇有点“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荒诞。 跑到华尔街骑牛着实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人类将其他的动物拉来当牛做马骑一骑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更何况,对于还没有完全走出农业社会的中国人来说,牛还是很有亲和力的。当你三五成群,走在言语不通、金发碧眼的美利坚,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头说哑语的牛,难免会产生一种“水牛无国界”、“他乡遇故知”的错觉。一时冲动,骑了上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 不是“医疗过度”,而是“纵欲过度”

    13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题图:梁克刚和他的行为艺术“北京房奴” 熊培云/思想国 《瀟湘晨报》专栏 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住交会上,一位将自己锁在枷锁里的“房奴”,频频到各大房地产开发商的展台前“抗议”。与此行为艺术对应的是,此前几天,万通集团主席冯仑在一次论坛上说,现在有这么大的住房需求,是和“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分不开的,如果政府强制规定35岁才能买房,将降低对住房的需求,从而降低房价。 记得大概是在前两年,当一些贷款购房者无奈地自嘲身为“房奴”时,冯仑随即抛出 “房奴活该论”——谁让你们那么喜欢买房子的? 类似情景不难复制。比如,现在有人报怨猪肉贵,养猪也可以说,“涨价活该,谁要你们想吃肉!”当然,养猪的人可能不会这么说,虽然日日与猪为伍,人总还是纯朴的。他更不会建议政府出台政策规定只能在35岁以后吃猪肉,装着自己好像真的也在担心肉太贵了。...

  • 封杀:权力之凶器,社会之权利

    19 janvier 2008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http://www.sixiangguo.com . 近日,浙江宁波市民发现一直收看的湖南卫视消失了。对此,当地广电部门回应是“落地合约结束”。然而有记者调查,停播原因是宁波“搞地方保护主义”,“要价过高”导致湖南卫视无法落地。消息既出,宁波内外,网上网下立刻“炸开了锅”。尽管若干天后,当事双方出来“辟谣”,作握手言和状,但这一地方性的“封杀”行为能掀起受到全国关注的“舆论风暴”,却不得不说别有一番意味。 “天下苦封杀久矣。”每每听到有关“封杀”的新闻或者传闻时,人们难免会有这种印象。“封杀”,多么流行的词汇!在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年后的今日早晨,如果你打开百度搜索,你可以找到将近两千万个相关网页。这一缩略了“封而杀之”的词汇与这个社会正在求取的开放精神显然格格不久。...

  • 永远的黛安娜

    17 sept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国家历史》杂志 大概十年前,我与朋友在一家报纸做了期《天堂盛宴》的专题,纪念1997年的谢世名人。就在这一年,一些光辉的名字陆续离我们而去。有被称为“贫民窟里的阳光”的特里萨修女;有曾经因为在乡下无书可读而觉得生命像黄昏一样暗淡下去的王小波;有唱着“乡村路带我回家”的约翰·丹佛;有高歌梦断,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滋养一代心灵的张雨生……甚至连“垮掉的一代”的标志性人物艾·金斯堡也在这一年仓促谢幕了。 “你宛若风里的蜡烛,永不随日落而褪色,也不随雨水而消逝,你的足迹永远印在英伦翠绿的山峦,纵使你的烛光熄灭,你的传奇也将永存不息……”相信许多人都记得这首《风中之烛》(《Candle...

  • 2007,俗是俗非

    28 décembre 2007 ( #Citoyen 思想国公民 )

    (“思想国三周年”系列文章之二) 熊培云/思想国 http://www.sixiangguo.com 美丑之间: “恶俗”之争与审美主权 近年来,中国文艺界很少因为一部重要的作品引起社会关注,能让大家讨论的,往往都是一些“环保”议题。比如2006年底,德国汉学家顾彬炮轰中国文学是“垃圾”,几个月后,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同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文坛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而重量级的政府官员从年初开始,便强调要反对炒作和文化垃圾。 2007年10月1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京召开“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中国文联与中国音协的主要领导以及阎肃、王付林、金兆钧等音乐界知名人士共聚一堂,正式发出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了倡议。自此掀起了抵制网络恶俗音乐的高潮。...

  •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

    07 juille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2007年6月24日,广州市番禺区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一位女子在自家别墅内被谋财害命。歹徒的暴行令人发指,当地一家报纸对这起凶杀案的报道同样让我震惊。 想必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该报特意为《千万富婆番禺别墅遭砍脖》一文制作了两张三维图片摸拟凶案现场。一幅是歹徒举刀朝女子的脖子上砍去,另一幅则是该女子倒在地板上,血从裂开的脖子与捅破的腹部流到了地板上的情景。如此精雕细刻,只为衬托新闻里记者道听途说的一行字——“据知情者说,谭某的腹部和脖子上各被砍一刀。” 和往常一样,对于这种为取悦部分读者而还原或制造的血腥场景,我本能地充满了厌恶。然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承认,对血腥与暴力的喂养是今日中外许多媒体共同追求的东西,而它们背后亦有着强大的文化与心理的支撑。...

  • 普天之下,莫非国土?

    16 aoû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经济观察报》专栏 “2007中国地交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首次直击“土地资源”矛盾,“土地”话题一再受到关注。如何改革现有土地制度,真正做到“还土于民”同样成为会上会下人们讨论的焦点。 土地问题左右着中国的历史,也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物权法》的颁布,大小产权的争论,房产与地产的脱节,让人们将目光从“普天之下,莫非国土”投向对自己私有产权的保护。 应该说,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普天之下,莫非国土”,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脉络。然而,在民权日益觉醒的今天,主体虚置的“国土”和一人独占的“王土”一样,都不能满足人们对“公民之土”的信仰与追求。...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