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rticles

  • 石康为什么不罢工?

    11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奋斗》编剧石康最近在自己博客上大倒苦水,认为国内编剧的价值被低估了。就《奋斗》而言,“相当于区区北京三环内一处小豪宅而已,……还抵不上一个流行美剧主演一集电视剧的收入。” 就此,孤云兄撰文《牢骚满腹,编剧石康为何不罢工》,与此相关的背景是美国编剧协会(WGA)正式罢工。 同样是编剧,“石康为什么不罢工?”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不过,在关注石康之前,我首先想到的却是一群猴子。这是一群被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主人隔几天就抓走一只杀掉。所以,每当主人来抓取猴子时猴子们都很紧张。由于害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主人抓走,所以每只猴子都不敢有异乎寻常的举动。一旦发现主人盯上其中一只猴子时,其它猴子就眼巴巴地盼着主人赶快决定。当那只被选中的猴子拼命反抗时,其它猴子只顾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观看,暗自庆幸即将逃过一劫而不是一起冲出牢笼——猴子们就这样被一只只地宰杀掉了。...

  • 什么国家网民素质最高?

    22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标题党对中国“形势一片大好”的功劳是很大的。比如这两天就有标题横空出世——“中美网民结构大比拼,中国网民学历更高”、“中国网民比美国网民有文化”。 据报道,美国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网民结构组成与美国网民存在一些差异,67%中国网民至少拥有大学学历,而美国网民的相应比例仅为40%。正是这27%的差距,使有些人得出了“中国网民更有文化”的判断,或者说一种情感。 当然,这一切也并非不能理解。一方面,尽管大家都知道在“办证”满街、抄袭成风的中国,学历与文化素质并无必然联系,但是长期以来的“证治”环境还是将许多中国人熏陶出一种本能——见着学历就会眼前放光。另一方面,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也的确获得了大发展,有了成绩渴望得到奖励似乎也是人之常情。...

  • 萨科奇为什么不“高唐”?

    24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漫画:蒋立冬绘 熊培云/思想国 http://www.sixiangguo.com 出于对民生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心,山东省高唐县不断有人在网上发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看法,这些并非歌功颂德的言论触怒了当地的某些领导。2007年初,董伟、王子峰、扈东臣等人因在“百度贴吧——高唐吧”发帖子被刑事拘留,被拘留的原因是涉嫌“侮辱”、“诽谤”现任高唐县委书记孙兰雨。(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在《南方都市报》的专栏文章中我谈到有些官员对治下的公民有一种“阴谋想象”。套用鲁迅先生“短袖”一说,便是 “一见批评,立刻想到恶意,立刻想到全都是恶意,立刻想到阴谋,立刻想到密谋,立刻想到都在密谋,立刻想到自己权力旁落被颠覆的恶果。”...

  • 三周年@思想无国界

    19 décembre 2007 ( #Notes 思想国纪事 )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逢思想国三周年(2004.12.19—2007.12.19),许多热心的朋友发来长短信,特辑录于此。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让我们必将有所作为的时代,感谢所有知难而进的时代同路人。每一次相遇及随之而来的惊喜,都让我心怀感恩。 ——熊培云 留言:(整理中) 【培云,一时间无法有更准确的话给你。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我期望于你的并不只是一个法兰西归来后的“思想国”。我曾经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希望在你这里,在你的生涯里,看到更大的东西,更植根中国的东西。种种原由吧,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当代的专栏作家或时评家。这自然有其背后的脉络。时世和中国媒体界的状况,大概也就给了这么多空间。“思想国”,而不是“理想国”,的确还算合乎现实。其他,也说不了太多。只是想说,锻炼身体,路还比较长。因为,...

  • 回应《每个人都输得一败涂地》——一个医生的看法

    29 novembre 2007 ( #Citoyen 思想国公民 )

    思想国按:获得作者许可,转载一封刚刚收到的读者来信。谢谢这位朋友的批评。显然,他的观点是有益于这场讨论的。也希望朋友能够就此深入。需要补充的是,就此事而言,南方周末上的专栏文章并非熊培云的全部观点,限于篇幅只能取一个角度来说。而在此前,熊培云也呼吁过应该从法律上救济那些有担当的医生和医疗机构。具体到这一悲剧,我们无意责备任何当事人,大家都很不幸。只是觉得在这样一个病态的社会,既然每个人都输得一败涂地,那么,在制度与社会未能获得一个大的改变之前,我们只能寄望大家不能活在以往的经验里,期待着一次次良心上的起义。...

  • 情妇起义:被窝里的风暴

    11 sept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国王的情妇》电影海报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庞家钰先生倒掉了。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阿提拉式地倒在情妇的怀里,而是倒在情妇们的脚下。7月上旬,中纪委公布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贪污腐败案,这位因好色而出色的男人终于被他最信任的情妇组成11人“情妇告状团”扳倒了。 如我在日前的专栏文章中所说,目前的反腐败斗争越来越八卦,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正因为此,这件丑事甫一曝光,便有好事者总结此番情妇造反的“几大看点”,仿佛在为读者热情地推销一场“腐败杯”足球比赛。 今年63岁的庞家钰历任宝鸡市市长、市委书记,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对他来说,最值得回味的大概是1997年任宝鸡市市长的时候。由于宝鸡市干部大轮岗,当时找庞家钰送礼说情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得到提拔,或害怕被打击报复,不少担心官位不保者都按照要求让自己的妻子与市长“谈心”。一时间,宝鸡市的干部开始流传“舍不得媳妇套不着狼”。有关庞家钰是“高衙内”、“拉链市长”的说法从此不胫而走。然而,谁知道拉链市长的这根拉链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敞开了十年。一个人,若是做了大官,凡事都有人前倨后恭地安排,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倒也正常,奇怪的是,像庞先生这样拉链不能自理,当地竟无人帮着给拉上。想必当地修拉链的行业不是倒闭便是转行了吧。...

  • 赘肉政治学

    24 aoû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经济观察报》专栏 诙谐社会,气象万千。波兰《Wprost》周刊不久前曾做过一期封面文章,拿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和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开玩笑。只见这对双胞胎政治家一左一右,吸吮着左右开弓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奶头。只是,同样的乳房,进口到中国网站就不一样了。只要对比原版封面,就不难发现,那张封面照片被做了细节化处理。看着那些粗颗粒的马赛克,心地柔弱的中国读者难免会心生同情——这双可怜的波兰兄弟吃的仿佛不是奶,而是玻璃碴子。 “相同的乳房,不相同的味道”。与波兰周刊丑化总统不同的是,最近有法国媒体却对刚刚过足一百天总统瘾的萨科奇先生谄媚有加。据法国综合性新闻周刊《快报》8月23日披露,《巴黎竞赛画报》修改了英国媒体拍摄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美国度假的照片,以美化总统先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6 aoû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题图:开政府而未得的楚霸王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在流行改朝换代的年代,开公司不如开政府。这点觉悟,中国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比如在战国时期,大商人吕不韦虽然“往来贩贱买贵,家累千金”,仍然觉得经商利薄,于是想出了一个在政治上“借肚皮上市”的办法,将自己的种子播到了未来的皇太后的肚子里。待到秦王嬴政登基,这政府就算是开张了。只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游山逛水到了今天的苏州一带,一路威风凛凛,却看得当地十佳青年项公子眼热心动,直呼“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说,政府你开得,我为什么开不得?后来,秦朝就真的灭亡了。...

  • “火星文”入侵?

    08 août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东方早报》专栏 电影《少林足球》里有这么一句忠告:“地球是很危险的!你还是赶快返回火星吧!”如今,当一个人琢磨不透别人的所思所想时,可能会劝对方回火星老家去。同样,在地球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下,也有网友倡议大家省吃俭用,好“尽快造艘飞船回到火星去!” 就在火星人不断进入人类语言生活的时候,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关“火星文”的讨论也日渐增多。关于什么是火星文并没有严格定义,它通常是指孩子们尤其是“90后”运用在网络聊天中的语言。这是一种伴随着各种输入法逐渐演化并流行起来的网络语言,它不仅揉杂了英文、日语等语言的部分字词,同样对汉字进行了挖掘和解构。...

  • 是“新闻联播”,还是“宣传联播”?

    13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一个古老的节目,几张古老的面孔。“新闻联播”换播音员会成为中国媒体的“头条新闻”,两年来甚至还有报纸为此发社论,无疑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大特色。 尽管我早已经远离了“新闻联播”,但我还是能够很好地理解有些观众欢快的掌声。把家里的十四吋黑白换成了现在时兴的液晶彩电,为此兴奋几分钟也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也很理解另一些人的不以为然。假如节目内容没有起色,电视机纵有千种风情,也是无济于事的。 没有谁会怀疑“新闻联播”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在中国,假如有外国媒体朋友请你吃饭,碰巧又是在晚上,你可能得多因此牺牲点时间等他们。通常,他们都是在看完新闻联播后才能马不停蹄地赶过来。当然,“新闻联播”之所以成为许多驻华记者的必修课,道理很简单:它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政治监视器。...

  • “民选坏蛋”有多坏?

    03 mars 2008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中国没有民选总统,但是有民选坏蛋。几年前,安徽亳州某所技校便发生过一桩“民选坏蛋”的伟大事情。由于该校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学校便举行了这样一场选举:投票选小偷!结果6位同学榜上有名,并因此受到处罚。 显然,从“疑罪从无”的法治精神出发这6位同学都是清白的。然而,这种异化的选举却真实地发生了。“民选小偷”以其特有的诙谐方式为我们再现了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多数人的暴政”。 有人可能会说,总统能民选,坏蛋为什么不能呢?不都是货真价实地体现民意了么?个中区别,其实托克维尔们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不过,在此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加以赘述:总统是自己报名参选的,而坏蛋并非心甘情愿。总统在当选后会兴高采烈地发表就职演说,而坏蛋却只能低头,更不会讲一些感谢国民信任之类的大话。简单说,民选坏蛋违背了“坏蛋”的意愿,所谓选举由此成为对“坏蛋”侮辱与损害的开始。...

  • 黑社会与盲社会

    15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2007年11月21日,盘踞在广东阳江长达10余年的两大涉黑犯罪组织被警方摧毁。多年来,两大涉黑犯罪组织借助当地政府某些官员的势力无恶不作,并且因此坐拥百亿资产。 伴随着有“阳江第一政府”之称的黑帮的垮掉,当地230万民众欢呼雀跃,议论纷纷。不过,他们当中许多人也承认:如果“黑老大”没有被抓,他们是不敢跟陌生人议论他的,因为“大家早就知道,他是黑社会。”对于黑社会,人们可能经常是“敢怒不敢言”。 当然,在变异社会中,“敢怒不敢言”并非最糟糕的一种状态,至少“敢怒”已经表明黑社会犯下的罪恶人们还是看得见的,只是迫于自身力量过小,大家选择了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另一方面,只要政府有决心去除这个社会毒瘤,那么它离消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 从春运看中国人的“家教”

    10 février 2008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2008年春运期间发生的几起车站踩塌悲剧,常让我想起那些挤死在朝拜路上的信徒。不同的是,中国人春节回家的“朝拜”,并非为了拜神,而是回各自的家。 学者们经常批评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并且因此担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会为所欲为,遗祸世界。不能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承认中国人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家教”传统,这种担心定会有所减轻。 当然,尽管中国人对祖宗的信仰以及有关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具有某种“终极意义”,穷尽过去与未来、超脱于现世之外,而且在现世之中回家过年也像是维系“家教”的某种仪式,但中国“家教”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然而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即这种“家教”在构筑中国人的世俗精神与底线伦理方面具有非凡的成就与影响。...

  • “当场击毙”程序正义

    25 juin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新京报》 近日,湖南省衡阳市船山路上出现一条标语:“‘两抢’拒捕,当场击毙!”和往常一样,类似标语在网上立即引起关注,在有门户网站留言数量甚至超过了几千条。同样和往常一样,多数支持者认为这是打击犯罪分子、“乱世用重典”的典范。 读者不会忘记,今年4月份,为了震慑不法分子,河南郑州荥阳某派出所民警持枪值勤时也在警车上挂起“飞车抢劫当场击毙”红色条幅。不同的是,衡阳的标语似乎有了“进步”,毕竟注明了“拒捕”两字,言下之意,若是束手就擒,便可免于“当场击毙”了。 尽管这些飘扬于大街上的标语收获了部分掌声,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其近乎暴戾的言语与权力宣示的内涵,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样简单,更别说令人激赏了。...

  • “被抛弃的中产阶层”

    17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http://www.sixiangguo.com 汇丰银行日前发布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中产阶层正日益壮大,2006年为3500万户,有望在2016年增至1亿户。调查者将中产阶层定义为20至49岁之间、个人年收入在6万元至20万元之间的群体。不过,这个“好消息”并没有让人振奋起来。在相关评论里,我们甚至还听到不少冷嘲热讽的声音。 记得早在几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时,许多人对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抱以无限希望。有关橄榄型和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分野也渐渐为公众所熟悉。随之而来的广泛讨论同样让人们达成两个共识:其一,中产阶层的扩大无论是对社会的稳定,还是对文化创造而言都有着深远影响;其二,中产阶层并不只是经济或者物质层面的中产,同样包括精神与文化层面。...

  • 牢骚满腹,编剧石康为何不罢工

    08 novembre 2007 ( #Debats 思想国圆桌 )

    思想国按:正想对比石康与好莱坞编辑罢工的文章, 正好孤云兄先写了,索性先搬来供大家一赏。 明天或后天,我也补交一篇。 魏英杰/思想国圆桌 我知道这么说挺损的,至少不那么厚道。但看了石康的博客,还有美国编剧协会(WGA)正式罢工的消息,大脑里冷不丁地就冒出这个念头。 最近不是有一部电视剧《奋斗》很火爆吗,反正网上讨论的人不少。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正是写过《晃晃悠悠》等小说的石康。但面对该剧的成功,石康看上去并不怎么兴奋。他在博客上大发牢骚,认为国内编剧的价值被低估了。就《奋斗》来说,“相当于区区北京三环内一处小豪宅而已,……还抵不上一个流行美剧主演一集电视剧的收入。”...

  • 用筷子的苏格拉底还是苏格拉底

    11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孔子和老子能不能穿西服?10月6日,在南昌市北京东路上某服装公司门前,一幅大型的宣传画引得众多行人围观。原来,在这幅宣传画上的孔子和老子穿上了西装,打上了领带,成了西装革履的时装模特。尽管服装公司解释他们把孔子和老子当作时装模特是为了推销某种精神和文化,打造男装西服品牌的文化内涵,但是大多数过往市民仍指责商家不讲商业道德。(见12月7日《信息日报》)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张照片,老实说,看了几遍我丝毫没觉得这两身西服穿在两位古代哲学家身上有什么不敬,我甚至还从他们身上读到了一些久违的活力与优雅。...

  • 南街村,最后的“动物庄园”

    03 mars 2008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东方早报》专栏 南街村的神话破灭了。有记者调查发现,早在三年前这个“共产主义”样板村便已经悄悄私有化,而且目前负债十几亿元,濒临破产。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一切,许多村民却一无所知。 据称,2004年11月,南街村集团以“维护管理层的稳定”为由悄悄改行股份制,并宣布对王宏斌等13位村干部的“股权激励计划”。自称每月仍拿着250元工资的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因此获得9%的股权,“共产主义引路人”从此华丽转身,变成了“红色资本家”。 不得不说,南街村的走红更像是一场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试验。事实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南街神话的破产早在意料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这片土地仍在生长理想主义,但是在这个更相信常识的世界里已经不再恭维任何“神话”。...

  • 露天电影院

    09 novembre 2007 ( #Films 电影评论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国家历史》 谈论大历史,人们多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文明从来不是为了某个使命在一夜之间生长的。谁能想到,当初电影的发明只是为了裁判一次心血来潮的打赌? 1872年的平常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两个美国人为“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两人就打赌论英雄。他们请来了一位驯马好手做裁判。然而这位仁兄眼法也并不高明。庆幸的是,他有位摄影师朋友。通过在跑道一边安置了若干照相机这位摄影师朋友拍出一组照片。根据这组照片,裁判终于可以断定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而非四蹄腾空。正是照片上的这组“活马”,给越来越多的发明者带来灵感。1888年马莱制造出了“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即“摄影枪”(revolver...

  • 一天一个传奇,一天一段命运

    01 janvier 2008 ( #Notes 思想国纪事 )

    ——再见二零零七 思想国 http://www.sixiangguo.com 掩上时光的又一道门扉,当我们挥手向2007年道别时,其时已经知道,那已然逝去的一年,从它流逝的分分秒秒开始,便永远不再与我们相逢。唯有与这一年相关的创造与回忆,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时间与历史的温度。 2007,非同寻常又一年。这一年,《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相继出台,中秋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年,嫦娥冲上月球,周老虎走出山林;这一年,上证指数一度冲破了6000点,猪肉也像是长了翅膀,与CPI齐飞;这一年,有人赚得盆满钵满,爬上富豪榜无限风光,有人继续失去土地与家园,在“推土机经济”面前,身心俱流浪。...

  • 越是特例,越要阐释

    30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潇湘晨报》专栏 对“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死亡”事件,11月29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员曹林的文章,指出虽然“无签字就不能手术”导致了孕妇的死亡,但这个制度本身并没有错。脱离事实本身的过度阐释,不仅对解决具体问题毫无助益,而且会加剧医患冲突,弱化社会的制度理性,使遵守制度的人无所适从。所以“不能丢掉制度理性,不分青红皂白把医院和制度推出来群殴。” 有趣的是,作者认为“特例就是特例,偏执就是偏执,失常就是失常,你无法用一种普遍标准去度量和对号入座地分析”,并由此得出“我们不仅只欣然接受制度良善的一面,有时也不得不承受制度刚性包含的点点弊端。”的结论。在我看来,这个逻辑已经近乎诡异。它似乎是在说,为了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社会,我们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将“特例”排除在外。...

  • 让时代苦难见证美好心灵

    09 février 2008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新京报》 每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网上会流传一些反映草根阶层生活的年度图片。比如,流浪街头相濡以沫的盲人夫妇、一趟只赚一块钱的背煤工人、在山洞里求学的农家子弟、被城管驱赶与殴打后跌坐在墙脚哭泣的小摊小贩…… 2008年的暴风雪灾同样让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流泪的照片。漫天飞雪中,道路宛若冰河,与此相伴的是回家者的艰难历程。泪花与飞雪中,无论委曲还是昂扬,这些照片无不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命运拼图。 有人习惯性以为,那些反映底层坎坷命运或者现实挫折的影像只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甚至诋毁了一个国家的美好形象。事实上,一切并没有这样糟糕。与此相反,正是它们从更真实的角度再现了隐藏在社会流弊之外的光辉。流泪让人区别于机器人,成为人有血有肉的证据。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眼泪向下流”,对底层命运的同情与感同身受,同样是这个社会有血有肉的证据。所以,那些有关苦难的写作与抒情,虽然时常为有“完美洁癖”的正人君子所不齿或不乐见,但是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最好的年代里的最不幸的一群人的境遇,反映了人们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心与同情。正如我们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不仅看到了底层的不幸,同样在冉阿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让时代苦难见证美好心灵,雨果也因此成为其所处的时代的光荣。...

  • 《色,戒》为什么变成了“钻戒”?

    14 nov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南方都市报》专栏 自从《色,戒》开播以来,我的MSN就没有消停过。每次一上线,便会有朋友问:“看《色,戒》了么?”在得到了肯定回答后,通常都会有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完整版的么?” 第一个问题并无特色,有意思的是第二个问题,这也是转型时代特有的问题,因为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版”的时代,尤其需要各人努力做好权利的拼图。 我曾经说,今日中国正处于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阶段,属于“虚掩着门”的阶段,只要努力,门外的东西能进来,门里的东西也能出去,但是门口的确也货真价实地有那么几个貌似严厉却又漫不经心的守门人。在《色,戒》的引进上,这一特征就尤其明显。和世界各地一样,《色,戒》同样在中国大陆公映了,但是“激情戏”里灵与肉的交流,却被删节,于是《色,戒》只剩下个六克拉的“钻戒”——若不是张李梁汤等人功力深厚,恐怕这部电影就会沦落为“一枚钻戒引发的血案”了。...

  • 站在历史上看东莞禁猪

    08 décembre 2007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思想国 《新京报》专栏 在教育部门为“禁租令”的推出进退失据时,如今又有政府部门推出了“禁猪令”。据说,从2009年1月1日起,广东东莞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养猪,现有养猪场在明年底前清理完毕,后年起仍在进行生猪养殖的场所发现一个、清理一个、查处一个。(12月5日《南方都市报》) 对于这个荒唐的政策,当地居民已经议论纷纷,在相关专栏文章里我也对此提出了批评。(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 当然,这个政策对我来说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至少它让我有机会想起发生在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故事。 第一件是发生在1519年的中国,明武宗朱厚照曾经下令禁止民间养猪。关于这段故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朱厚照禁止养猪的理由主要包括两点:其一,“猪”与皇帝姓氏“朱”同音,所以要避讳;其二,朱厚照本人正好属猪。“双猪(朱)合璧”,忌讳大过天。谁要养猪,谁就是在养皇上,谁要是杀猪,谁就是在杀皇上了。如此说来,“禁猪令”的出台算是武宗皇帝的自我保护,有此觉悟,从今往后,凡是与猪继续“有染者”,全家老小都要被发配充军。...

  • 2007最被誤讀的人物

    24 décembre 2007 ( #Debats 思想国圆桌 )

    邱立本/思想国圆桌 思想国按:本文刊于最新出版的《亚洲周刊》。 邱立本先生系《亚洲周刊》总编辑。感谢邱先生 授权转载全文及长期以来对思想国的鼓励与支持。 二零零七年歲暮,亞洲週刊編輯部構思年度風雲人物時,首先閃進我腦海的是李安。但歷經內部的「腦力激盪」會議,發現李安不僅是「風雲人物」,而是掀動風雲、而又在風雲中被不同力量誤讀的人物。因而亞洲週刊最後決定用「二零零七最被誤讀的人物」來描繪這一年的李安,認定這才是更精準的解讀,也更能說明他所創造的文化現象。 這位一九五四年生於台灣,原籍江西的導演,在二零零七年推出作品《色,戒》,不旋踵間陷於異常激烈的文字砲火。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全球華人社會的反對聲音,將他稱作「為漢奸作倀」、「歪曲文壇祖師奶奶張愛玲」。中國大陸左派重鎮「烏有之鄉」網,對李安口誅筆伐,寫過《切格瓦拉》劇本的黃紀蘇說,「中國已然站著,李安他們依然跪著」。北京幾位自稱「大學生支農志願者」甚至聯名上書文化部,要求「嚴斥《色,戒》漢奸文藝」。台灣綠營及台獨的媒體,則認為李安只是拍「中國人抗戰的故事」,有「大中國情結」、「不愛台灣」……...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