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blog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Sur la tradition et la liberte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国家的自由

Sur la tradition et la liberte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国家的自由

熊培云 2005 年 9 月 28 日是孔子 2556 岁诞辰日,世界各地举行祭孔仪式,中央电视台也首次直播“ 2005 全球联合祭孔”。在日渐多元化的中国,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一场古装戏。然而,近几年来,有些人却很认真,甚至打着“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号主张把儒教立为国教。对于这些主张,我虽然波澜不惊,毕竟不乐见,就像 28 日在网上看到分祭点之一的长春文庙里上演“三拜九叩”的祭祀大典一样。对于我曾经抨击的“数字化统治”,所谓“三拜九叩”、“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汉语数字真理,我素来神经敏感。 九十年代以降,随着民族主义的抬头,中国“尊孔运动”热闹非凡。及至去年更是如火如荼,出了“读经运动”、“汉服秀”、“文化保守主义”,从文化生态上来说,这一切本无可厚非。让我忧虑的是,那些锦衣玉食的才子佳人,何苦非要在中国选出个“文化黄帝”来。...

Lire la suite

De "Respublica" cher à Platon à la Republique d'Esprits从理想国到思想国(2)

De "Respublica" cher à Platon à la Republique d'Esprits从理想国到思想国(2)

——关于卡尔·波普尔的一点读书笔记 熊培云 叙述者手持枷锁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理想国》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重枷锁。 柏拉图给世人讲了一个关于洞穴的经典寓言,所有人都身处黑暗的洞穴之中,身戴镣铐枷锁,只有哲学家才有觉悟和能力跑到洞穴外面喝咖啡、晒太阳,哲学家还要把外面的阳光带回洞里。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那根冗长的所谓拴住了全体居民的脚镣,却是从柏拉图脑子里凭空生长出来的。从叙述的语序来说,柏拉图内心有无光明尚未可知,却已先入为主、肆无忌惮地将人类关进了洞穴。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叙述者的枷锁之中”。...

Lire la suite

20世纪流血,21世纪流汗——我看胡适鲁迅启蒙及民族主义

20世纪流血,21世纪流汗——我看胡适鲁迅启蒙及民族主义

熊培云 陆陆续续与几位朋友在布热约码头附近的寒舍里闲聊,也结合近来在网上的一些争论,我把自己这两年的一些思路进行了整理。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如何看待胡适与鲁迅”、“什么是真正的启蒙”、“中国民族主义是否危险”,以及“中国文艺是否复兴”若干问题。 ◆ 20 世纪是流血的世纪 ◆ 21 世纪是流汗的世纪 问:中国人谈二十世纪,绕不过鲁迅与胡适。有人说,胡适是二十世纪少数堪与鲁迅比肩的大师。怎么看鲁迅与胡适? 答:在关天茶舍回一些朋友们的帖子时,我谈到鲁迅和胡适不是一个境界。鲁迅是个坑,有人拿他来讲深度,讲的人多了,他就成了深渊,于是就来了帮热着血的,纷纷跑去玩蹦极。二十世纪的中国,就这样玩过头了。胡适是座山,中国要向前走,就得往上爬。...

Lire la suite

想唱就唱 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将前途无量

想唱就唱 一个开放的社会必将前途无量

熊培云 8 月 28 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同发社论 超女既出,万人空巷。 2005 年,没有比“超级女声”更能吸引中国来自各个阶层的亿万观众。“我的快乐我做主”成为这一时刻的伟大坐标。昨夜,这一场漫长的“快乐总动员”终于落下帷幕。李宇春获得了年度三强总决选冠军,周笔畅、张靓颖分获亚军和季军。应该说,胜出的不只是其中某位超级女声,还有一个开放的社会。 数月来,超级女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烈讨论的话题,所谓有井水处,皆有超级女声。赞许者甚至从中看到中国未来民主宪政的群众基础,超级女声同样被视作草根民主政治的发端;批评者则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恶俗的炒作,更容易误导青少年。...

Lire la suite

Qui est la nouvelle jeunesse?

Qui est la nouvelle jeunesse?

在经历百年来的挫折困苦之后,对于中国人而言,心怀希望本身即是历史的酬劳。 谁是新青年 熊培云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感叹中国人的衰老:在中国,人多以“少年老成”相谓,而在英美等国家,却以“年长而勿衰(Keep young while growing old)”相勖。“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 九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味这段话时,不难发现,在早年陈独秀身上所具有的某种改良倾向——新陈代谢必然是有序的、渐进的,是“天然淘汰之途”,而非“美丽新世界”里所写的那样急风骤雨般制造“新人”或“新青年”。...

Lire la suite

A la recherche de Romain Rolland寻访罗曼·罗兰(1)

A la recherche de Romain Rolland寻访罗曼·罗兰(1)

熊培云 我曾领略一种高尚的情怀, 我至今无法忘却,这是我的烦恼。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书香满舱,夜航船 让·保罗·萨特曾在《词语》一书中感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欣慰自己终于逃进了书里——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我无法像萨特那样幸福,在童年时便有一间祖父的书房藏身。我的父母更是一文不名。我能记起幼年家中的藏书,不过是一本字典。所幸父母并不愚昧,立地躬耕,不辞田间的辛苦,能支持我读到了大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添得一两本好书,当因幸福而哭泣!然而,说到中国的文化课,总难免让人失望。回想十几年的课桌生涯,我只得益于其识字扫盲的教化,而那些即将影响我一生的名字,几乎无一在教科书中出现过。若干年后,当我有一天坐在索邦大学的课堂里,听吕西安先生讲玛丽·雪莱和她的科幻小说时,忽然忆起在中学时期,她的丈夫、蹈海而死的帕西·比西·雪莱,曾伴我度过乡村寂寞而清贫的漫长岁月。这位在冰冷的炉边度过童年、在平庸人群中生长的英伦云雀,是第一位搀扶我迈向自由而诗性人生的精神向导。...

Lire la suite

En Chine, tout ce qui est heureux nous paraît suspect

En Chine, tout ce qui est heureux nous paraît suspect

若无整体推进,一切幸福皆可疑 法国著名作家于连·格林说,一切悲伤皆可疑。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人要把忧愁放在一边,要积极、乐观、向上,心存希望地生活。既然一切悲痛愁苦都有原因,人若能超拔于痛苦之上,一切痛苦就可以得到化解。 2005年9月5日晚,北京西单西西工程4号地综合楼工地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目前至少有七人遇难。联想起若干年来中国层出不穷的安全生产事故与不幸事件,我们不得不同时想起另一句话——一切幸福皆可疑。 一切悲伤皆可疑,是因为如果责任各方做到了加强生产管理,落实施工质量,上述的生离死别本可以避免;一切幸福皆可疑,是因为我们相信,在转型期的中国,如果没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整体性推进,每个人的幸福都不牢靠,甚至有可能朝不保夕。...

Lire la suite

Essai sur des cimetières de Paris巴黎·墓地书

Essai sur des cimetières de Paris巴黎·墓地书

熊培云 许多东方人无法理解,在巴黎这样世界独一无二的大都会竟然会有拉雪茨神父、蒙巴那斯和蒙马特等大型公墓,让死人挤占活人的地盘,让“寸土寸金”的生意经变成不识时务的陈词滥调。然而,每当我路过那些墓园,想起那里依然屹立着甚至几百年前的坟墓、栖息着无数我对其生平或许一无所知的思想巨子与市井凡人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今日巴黎之伟大就在于它不但让活着的人有安全感,可以诗意地栖居、自由无拘地写作,而且它还让死去的人有安全感。以我在巴黎的有限经历及感悟,很难想像有朝一日巴黎人会为了改天换地的理想,将这些墓园捣毁或远迁郊外有风有水却没有人的地方。...

Lire la suite

Nos villes et nos nostalgies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

Nos villes et nos nostalgies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

熊培云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周国平先生曾经撰文,称“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在我领略了巴黎之美后深信这不过是一种偏见。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 (nostalgie)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 nostos ” + “ algie ”)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Lire la suite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