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blog
Suivre ce blog Administration + Créer mon blog
巴金之死,姗姗来迟

巴金之死,姗姗来迟

雷天/作者惠寄思想国 巴金终于死了。 上周六,也就是 10 月 15 日,我邀请一位媒体的文化编辑周日出去淘碟,结果他告诉我如果巴金周日不死,他就可以和我一起出去,否则不行,因为要做版。 从我进入文化媒体行业开始,我就记得巴金的死就一直让许多媒体记者所牵挂,在一个文化匮乏的年代,文化新闻经常指望着老文化人的死亡来撑点版面,在屈指可数的著名老文化人中,年过百岁的巴金无疑牵动着广大媒体记者的心——每一次的病危都会让诸多记者进行自发却无意义的集合。这次,巴金终于死了。久已准备好的版面和一直隐忍未发的悼文终于可以派上用场,而与巴金有关的书又可以借机重新出版,大家都舒了一口长气。...

Lire la suite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

——给我的媒体同行及留学生朋友 熊培云 上帝热爱人类,让有理想的人分散在四方。 《日报七年》是我在出国前后陆续寄给几位媒体朋友的信,解释我所以离开工作了七年的报社。事后我知道,朋友们多是流着泪读完的。由于这是旧年的心迹,一直不愿公开。然而,朋友们的话也时常让我动摇,因为这封信“让有理想的人不孤单”。 藉此文,我想对过去或将来的朋友们说,无论我们怎样天各一方,忙于生计或苦闷于这个时代的“笼恩”,相信在每个人心底,都有一种可以被唤起的力量,它蓬勃向上,必将超越人际的一切无奈与磨难,引领我们走向幸福与自由。...

Lire la suite

Dialogue avec Pierre Calame民主会破碎,但永不过时

Dialogue avec Pierre Calame民主会破碎,但永不过时

熊培云 21世纪,民主价值所向披靡,但是它同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悖论。2005年10月4日~7日,首届中欧文化论坛举行。以下是笔者对本届文化论坛的重要赞助者、法国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破碎的民主》一书的作者Pierre Calame先生的一次访问。 只有“破碎的民主”,没有“过时的民主” 熊培云:中国人眼下正津津乐道谈民主,您为何在最近出版的书中唱起了“破碎的民主”的高音,对现有的民主制度进行了一些建设性的批评?请问您的建设性从何而来? Calame:我的一些想法、概念是和我40年来的工作与思考分不开的。严格地说,我既不是大学教授、哲学家,也不是纯粹的科学家。我的知识源自两方面,一是作为政府官员我曾经接触并了解许多东西;同样,17年来,作为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的主席,我尽可能地进行国际合作。我要强调的是,我的思考是从脚开始的,用脚思考意味着不断在实践中逐渐抛离固有的观念与思维习惯,获得更深刻的新思路、新方法。...

Lire la suite

De "Respublica" cher à Platon à la republique d'Esprits从理想国到思想国(1)

De "Respublica" cher à Platon à la republique d'Esprits从理想国到思想国(1)

——关于卡尔·波普尔的一点读书笔记 熊培云 “柏拉图要理想国,熊培云要思想国”。这是我写在自己博客网站思想国(http://xiongpeiyun.over-blog.com)上的一句话。从“理想国”到“思想国”,首先要解释这两个国的源起。“理想国”取自柏拉图的名著《Res publica》(原义为《共和国》)中译本书名。至于“思想国”,则语出维克多·雨果的著名小说《Quatre-vingt-treize》(《九三年》)。 《九三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以保王党朗特纳克伯爵为首领的叛军在布列塔尼地区发动反革命叛乱。为了医治法国革命这块“第三等级的疥疮”,他们平均每天要枪杀三十个革命党人,口号是“烧光杀光,绝不留情”。与之相对应的是,革命党人认定“恐怖必须用恐怖来还击”,因此实施革命恐怖。正是这种“形势不由人”,革命初期曾经极力主张废除死刑的罗伯斯庇尔祭起了断头台,一时间尘土飞扬,人头滚滚。...

Lire la suite

Nansha Forum Chine—Europe南沙中欧文化论坛

Nansha Forum Chine—Europe南沙中欧文化论坛

思想国纪事 2005年10月4日至7日,南沙中欧文化论坛(Nansha Forum Chine—Europe)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欧洲与世界。思想国网站将全程报道这次思想的盛会。 与法国前总理Rocard夫妇,法国人类进步基金会主席Calame先生等在一起

Lire la suite

L'abolition de la peine de mort  et l'esprit de la loi 杀人不偿命 欠债要还钱

L'abolition de la peine de mort et l'esprit de la loi 杀人不偿命 欠债要还钱

熊培云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9月26日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将增设三个刑事审判庭,以应对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并将使死刑复核程序真正中立于行政机关及防止其他权力的介入。万鄂湘同时感慨,虽然中国现在面临废除死刑的压力,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几乎无法讨论,因为“杀人偿命”这个千年古训在国人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丢掉。 对于“杀人偿命”这个千年古训的影响力,我算是偶有体会。不久前,当我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被一些网站转载时,立即在网上激起不少反对的声音。反对者不乏幽默,譬如他们以不被法律保护的弱者的名义,要求截杀熊培云,然后再响应熊先生的呼吁,一举废除死刑,宽宥杀手,以显示吾民与吾国法律之人道主义情怀。...

Lire la suite

Le pont Mirabeau米哈博桥上的眼泪

Le pont Mirabeau米哈博桥上的眼泪

熊培云 三十而立,飘在巴黎。 新近搬了家,我住在一首诗的旁边。十六区,右岸偏左。 初次见面,和其他法国朋友一样,房东太太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来法国?对于这个问题,我很少自问。我的南开校友、戴思杰先生在他的成名作《巴尔扎克与中国的小裁缝》中有很好的解释:一个小裁缝受到巴尔扎克书的影响,最后走出天高文化远的小山村。它说明,文化无孔不入、魔力无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想我这些年读过的书,无意有缘,大多都和法国文化有些渊源。因此,来到法国继续学习,对我自己来说,并不意外。 对我最有影响的人不是巴尔扎克,而是罗曼·罗兰。罗兰这样描述法式乌托邦:“世界安宁、博爱、在和平中进步、人权、天赋平等。”其实,我对法国怀有某种情感,除了对这些大道理心存信念,还有一种近乎朴实的乡土之情——怀旧。在我仰望未来浩瀚的星空时,同样深爱着承载现在与过去的大地。道理是,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就会发现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

Lire la su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