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rticles

  • 中国官员为什么迷信?

    17 mai 2007 ( #Psychologie 心理社会 )

    熊培云 / 思想国 原载《南方周末》 据《科学时报》报道,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博士最近完成的“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和分析研究”调查显示:县处级公务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数比例仅为 12.2% ,有半数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相面”、“周公解梦”和“求签”等迷信现象的情况,并对“预测”的灾难有恐惧心理,至少是持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迷信的有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旦迷信武装了官员的脑袋并且据此发号施令,其危害可想而知。官员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迷信的危害会从私域冲进公域。人们常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然而面对这个“半数以上”的数据,我们却不得不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许多中国人的生活仍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某些“神鬼力量”的支配。据说原山东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被“大师”预测自己有当副总理的命,可命里还缺一座“桥”,于是下令将耗资数亿元的国道改线,只为在水库上架起那座著名的“岱湖桥”,寓意将自己“带起来”,飞黄腾达,可惜没有多久,东窗事发,这座桥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逮胡桥”。...

  • “艾氏9•11”——中国式报复与反抗

    07 juin 2006 ( #Psychologie 心理社会 )

    熊培云原载《南方周末》 2006 年 5 月 30 日 , 32 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被北京市二中院判处死刑。法院判决认为,艾绪强为了报复社会,采用暴力手段,造成多人死亡和受伤,其行为已经分别构成抢劫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数罪并罚,一审判处艾绪强死刑,并赔偿 7 名原告人经济损失共计 103 万元。 无疑,以保卫社会的名义,对于这种通过暴力肆意剥夺他人幸福自由、排泄自己心头不满的行为,我们必须无条件地加以谴责。今日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与道德,会宽恕或纵容这种丧失人性与理智的“恐怖行径”。然而,与此同时,对于这起被部分媒体描述为“个人恐怖主义”的真实悲剧,由于关乎我们的公共生活与个体命运,其所揭示的意味深长的社会内涵当不容我们忽略。...

  • 和解的年代

    25 mai 2006 ( #Livres 每月书评 )

    ——霍布斯鲍姆《十九世纪三部曲》序 熊培云 (点击图片放大) 《十九世纪三部曲》 《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邦(霍布斯鲍姆)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开本】16 【定价】88.00元 【类别】 历史著作 │荐语│ TOP 了解是宽恕的前提。倘使我们的历史被人为地遮蔽或篡改,那么这种宽恕就像是无本之木,终究是漂泊无基。了解不是听“一面理”,而是共同面对,交叉验证,让谎言被揭穿,让真实的历史浮现于“民主的记忆”之中。——熊培云...

  • 一个人的传统

    20 juillet 2006 ( #Livres 每月书评 )

    ——“伟大的传统”丛书总序 熊培云 人生而现代,却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在《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的开篇,校长问学生们什么是威尔顿教会学校的四大支柱。在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然而在私下里,学生们则把这所按部就班、载满荣誉的名校视为“地狱”。 新来的基丁老师讲的每句话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为了不枉度“不纵即逝”的青春,年轻人应该迎难而上,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当然,如果我们视界开阔,不难发现,敢于创新与挑战权威,同样是一种传统。所谓“挑战传统”,不过是以一种传统挑战另一种传统。...

  • 坐看云起时——秦朔序《思想国》

    29 mars 2007 ( #Livres 每月书评 )

    秦朔 培云的书稿在我的电脑桌面放了很久。他对我有所期待,希望我能写几句话。如果是几年前,我也许早已一挥而就。在那段一起耕耘“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日子里,我和培云在内的一批《南风窗》的编辑记者,以理想为旗,以公共利益为归依,探求时代命运,点燃真诚思索,那种情怀和忘我的奋斗,已经深深地刻在记忆里。 2003 年七八月间,我开始参与《第一财经日报》的项目论证,并在一年后完全投入,从此离开《南风窗》,转战到以日为单位的劳作之中。相比政经,财经是一个快速世界,日复一日的变动是它的主要特征。对在政经世界摸索多年的我来说,从一个慢的地方到一个快的地方,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和新的突破。但面对无休止的忙,也常有茫与盲的迷惑,困顿于思考之不足,感觉之钝化。...

  • 汉字与国运

    11 mars 2005 ( #Essai 大散文 )

    熊培云 月皓云瀚,汉字江河流淌。 相信每位在国外生活过的中国人,读到汉字时感觉都是暖洋洋的,那时你像是历尽艰辛,终于爬出密林瀚漠,于恍惚间见到了父老乡亲。 然而,我在法国读到第一个汉字时,感觉更多的却是荒诞。 当时我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住进朋友安排的一家宾馆里。在这里,我看见了“父老乡亲”,第一个汉字——那是“爱”。它不是贴在墙上,也不是印在书里,而是以文(明之)身抖动在猛男的一瓣屁股上——猛男正在荧屏里面“间歇性抽搐”。这是法国成人电视节目里的一个镜头,我感觉“乡亲们”被糟蹋了。 好在法国人民明察秋毫,这毕竟是个精致的国家,没将汉字之“爱”如此“做掉”。更多的时候,汉字在异乡的境遇还是好的。我曾在法国西部小城的一家旧书店里见到一幅标准的中国字——...

  • 天价迷局

    17 août 2006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 /思想国 原载《南方周末》 转型期的中国,一个美好的愿景是能够在历经艰难困苦后从此走向黄金时代。着眼当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天价时代”。笔者相信,中国要想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层面取得赏心悦目的成就,就必须积极“过大关”,穿越这个“天价时代”。 新闻生活里的天价 “天价”正在充斥着中国人的“新闻生活”。打开百度搜索一下,与“天价”相关的新闻超过二十五万条。譬如“哈尔滨天价医药费”、“天价滞纳金”、“某某豪宅拍出天价”、“天价月饼”等等。 最近,又有两条“天价”新闻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一件发生在北京,另一件则在外省。...

  • 法学家怎样从政?

    18 août 2006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南风窗》 经过半年多的考察和筛选,7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何家弘、宋英辉、赵旭东同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为副厅级官员,任期为一年。三位法学家同时获此重任,在最高检历史上尚属首次。据称,面对各种质疑检察机关宪政地位、取消和削弱检察权的声音及挑战,最高检决意培养自己的中青年法学家,以此捍卫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 如有评论指出,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演进,国家机关各级官员的法律素质与法治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在司法界,几年前,北大的贺卫方先生曾以《复转军人进法院》一文批评中国各级法院大量涌入缺乏基本法律素养的复员退伍军人的现象,追问同样“人命关天”,为何未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人会被安置到法院而不是医院?...

  • 红顶犯人

    10 septembre 2006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新京报》 2004 年 6 月,成都市金牛区原副区长、“红顶商人”马建国以挪用公款罪,以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5 年。短短 10 余年间聚集数以千万计的资金,用马建国自己的话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的身份——官商。 无疑,“红顶商人”的存在,与中国转型不无关系,牵涉到权力与资本的重新划界。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两年后当这位一度“落难”的“红顶商人”再次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时,却换了个身份——“红顶犯人”。如果说“红顶商人”指的是那些用权力驯服资本的人;那么这里的“红顶犯人”则是指那些用资本驯服权力的“阶上囚”,当然也应该包括那些能够继续通过权力影响权力的“落权者”。...

  • 文艺复兴岂需良辰吉日?——与刘军宁商榷

    14 décembre 2006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南方周末》 有人梦里回到唐朝,有人梦里回到先秦。自从意识到本国沦落为“文化小国”,中国人对“文艺复兴”一词可谓梦萦魂牵——既痛彻骨髓,也爱彻骨髓。二十一世纪,多元化与世界化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与开放改革同舟共济,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此收获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成绩,的确部分增加了中国人复兴文艺的信心与决心。 审时度势,刘军宁先生最近在《南方周末》上撰文呼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其情也殷殷,其势也磅礴,读来令人唏嘘感动。然而,文中部分观点,实有值得商榷之处。 文艺复兴与盖屋上梁...

  • 新年献辞:我们走在雪地上,走在时间里

    01 janvier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 思想国、《新京报》新年献辞 2007 年的第一天。去岁的雪花还没有全部融化,春天已经悄然开始她的行程;太平洋底的电缆尚未修复,而我们与世界依旧互联。时间站在我们一边,站在所有创造者一边;时间连接着我们的家乡与世界,也连接着我们的旧年与新年。 元旦,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就在今天,一共有 403 件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开始实施。其中,法律 5 件、国务院行政法规 2 件、司法解释 1 件、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58 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文件 237 件。而“开放”、“人权”、“规范”成为新法规的关键字眼。...

  • 社会之边界,即国家之边界

    01 janvier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 / 思想国 原载《南风窗》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中国一直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社会”却处于一种没收与没落的状态。中国原有的社群组织与社会规则,在狂风骤雨式的改造中变得淹没无闻,而无所不在的国家体制,以及源自意识形态的狂热与敌意,更使资本变成了一个坏东西。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渐渐意识到,资本并没有那样糟糕。时至今日,在西方一些政治家或学者眼里,中国正在滑向“野蛮资本主义”,而中国有些本土学者透过“权力私有化”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同样将这种新趋势称为“官家资本主义”。然而,显而易见,凡此种种批评并非是为反对资本,而是反对资本的变异。...

  • 反右就是反对思想的权利

    14 janvier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 / 思想国 原载《南风窗》 从反左到反右 回顾人类文明进程,“左”似乎一直是个坏东西。比如说,在中文里,“旁门左道”、“左迁”(降职),“左嗓子”,“左性子”等等,都表明人们对左有着某种程度的恶感。 又比如说,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当权,培植了不少吕姓势力。吕后死了以后,太尉周勃夺取了吕氏的兵权,就在军中对众人说:“拥护吕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拥护刘氏的左袒。”结果大家都“左袒”。从此,“左袒”便成了见风使舵、偏护一方的代名词。 同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将“左”视为一种反常行为。左似乎是不好的。法文中“...

  • 从国家解放到社会解放

    21 mars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南风窗》 国外有些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总是疑虑重重,要么替中国担心,要么担心中国。“崩溃论”害怕中国经济一落千丈,因“内爆”导致“黄祸”;“威胁论”则担心中国崛起,因“外爆”引发“红祸”。尽管中国政府一有机会就动之以情,晓之以诗,央视也适时推出了《大国崛起》搞心理按摩,强调本国崛起乃“和平崛起”。但是,有些学者们终究放心不下,他们认为你既然要“崛起”,就不可能“和平”。除了宏观政治、经济等分析外,还有个细腻的理由——有汉学家对“崛”字不放心。 “崛”字新解 有外交官朋友,曾经和我谈起美国某些汉学家如何通过构词法理解“崛起”的事。当然,这些汉学家多少有些耸人听闻。他们说,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汉语字典里,“崛”是“山峰突起”的意思,而熟悉地质学的人都知道,“山峰突起”的一个大前提就是要发生地震!...

  • 物权,寻找文明的坐标

    21 mars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2007 年 2 月 27 日,温家宝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中国)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显而易见,在“一切文明成果”中,除了自由、民主等价值外,分立的产权制度同样是转型期中国亟需吸收和借鉴的文明成果。尽管《物权法》曾经因为导致“建国以来第三次意识形态大讨论”而“暂时搁置”,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从...

  • 吃吃喝喝的民主

    11 mai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原载《南风窗》 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一个社会的民主历程同样包含了各种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进步。 由于民主与社会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在我们考察民主的生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生长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本文所要关注的正是那些为许多宏大叙事论者所不愿提及却又在真刀实枪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吃吃喝喝”。 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实践并非只是建立起一种简单的投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所谓民主精神的“间歇性发作”。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

  • 上帝为什么不亲自传教?

    27 avril 2007 ( #Transition 宪政转型 )

    熊培云/思想国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先生走了,许多人开始怀念他。张五常说,“他是还会站在那里的”。不过,在我看来,继续站在那里的不只是拿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学家。显然,弗里德曼对政治与国家的理解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人,更超越了那位被美国人选为政治Party“总主持”的肯尼迪先生。 众所周知,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留下了一句疑似不朽的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就在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四处传播、赞扬肯尼迪的爱国主义时,弗里德曼却以如炬慧眼洞见了这位明星总统话语里的黑暗——正是这种个体与国家职能的倒置,在肆无忌惮地腐蚀一个国家自由的根基。...

  • 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该有

    23 juin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教授接受采访时该不该收费?近来讨论已趋热烈。据报道,外交学院的部分教授不久前搞了个“说还是不说?不给钱就不说!”的统一战线,要求记者支付一小时 200 元的采访费,否则拒绝接受采访。 本文首先要关注的,是教授们的“收费表达”会不会影响中国正在形成的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不妨先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我们假设有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人们在此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广场的四周是各式各样的房屋。房屋的门窗有的朝着广场,有的背对广场。我们把背对广场的房间称为私有空间,把迎着广场而开的房间称为“可能的公共空间”,而广场则是“绝对的公共空间”,为全民所共有。它们都受到宪政的保护。...

  • One world many dreams同一个世界无数个梦想

    26 juin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北京时间 6 月 26 日,备受关注的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在“北京 2008 ”第三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上正式揭晓。中文口号为: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英文口号为: One World One Dream 。 据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透露,奥运口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反复斟酌,在综合了语言学专家、文字学专家、奥运专家以及外国在京专家和国际公关公司的意见后最终敲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此前已发来贺辞:国际奥委会对 2008 年北京奥运主题口号表示高兴,因为“它抓住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

  • L'abolition de la peine de mort et l'esprit de la loi 杀人不偿命 欠债要还钱

    03 octo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9月26日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将增设三个刑事审判庭,以应对死刑复核权的收回,并将使死刑复核程序真正中立于行政机关及防止其他权力的介入。万鄂湘同时感慨,虽然中国现在面临废除死刑的压力,但是这个问题在中国几乎无法讨论,因为“杀人偿命”这个千年古训在国人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丢掉。 对于“杀人偿命”这个千年古训的影响力,我算是偶有体会。不久前,当我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被一些网站转载时,立即在网上激起不少反对的声音。反对者不乏幽默,譬如他们以不被法律保护的弱者的名义,要求截杀熊培云,然后再响应熊先生的呼吁,一举废除死刑,宽宥杀手,以显示吾民与吾国法律之人道主义情怀。...

  • Quel Scandale, la Chine!

    19 novem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熊培云 [Background of the comment. BEIJING: A Chinese peasant woman who suffered a brain haemorrhage was mistakenly left alive at the undertakers for cremation because her family could no longer afford hospital treatment, state media said on Friday....

  • 大学岂能培养告密者?

    04 décem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美国著名导演马丁·布雷斯特在影片《闻香识女人》里讲了这样一个校园故事。 年轻的学生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学生准备戏弄校长的过程,校长逼他说出谁是恶作剧的主谋,否则他将被开除学籍。心事重重的查理在一位名叫史法兰的退伍中校家中做周末兼职。此时,双目失明的史法兰已经决定择时自杀,于是带着查理开始人生最后的享乐与冒险。在此过程中,善良的查理机警地阻止了史法兰的自杀行为。影片结尾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史法兰中校在学校对着一群伪善的校方官员发表了一场义正词严的演讲,坚持查理有理由拒绝校长的询问不揭发自己的同学。他认为在紧要关头出卖同学与良心,是懦夫所为。史法兰谴责校方正在毁灭这个孩子纯真的灵魂,呼吁人们应该好好保护年轻的查理,让他安心成长。正是这个在校方看来脏话连篇的演讲博得众人暴雨般的掌声,挽救了查理不被校方开除的命运。...

  •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命场

    11 décem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这个世界满目疮痍,到处是灾祸啊!”伏尔泰在《老实人或乐观主义》里如是写。这部著名的哲理小说在老实人那句铿锵有力的名言“种咱们的园地要紧!”中结束。伏尔泰欲借老实人的非凡经历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社会并不“尽善尽美”,人若是想要有一个好的前途,不能等待彼岸的天恩,而是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耕种自己的园地以享受大地的恩泽。而人类辛勤的劳作,同样是一剂良药,可以为我们消除苦闷、纵欲和饥寒这三大害处。 辛勤劳作纵然是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可惜大地并不会永远眷顾我们,它甚至不择时机地吞灭那些充满劳绩的耕种者。或许是因为熟视无睹,对于这种不幸,我们早已波澜不惊。我们甚至还会像亨利·梭罗一样嘲笑那些醒来就问世界发生了什么新闻的人,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

  • 公民通信自由不是偷偷摸摸的自由

    21 décem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手机该不该实行实名制?近来媒体多有讨论。小而言之,当垃圾短信成为公害,政府理应有所作为;大而言之,积极抵御各种“暴力劝说”与“幸福欺诈”,也是当下中国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 有人说,搞手机实名制的作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这个观点很值得推敲。本着“人性平等”的原则,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君子”或潜在的“小人”。本质而论,法律、法规从来就是“为君子设防”,尽可能让“君子”不越界变成“小人”,同时让“小人”支付更高的破坏成本。因此,从社会安全的角度来说,实名制的应用就像锁具的发明一样——锁不仅给民众增加某种安全感,赋予某种“制度性自律”,同时也为盗贼增加闯入禁地的成本。当然,有些不为人所乐见的事情也会时有发生。比如,有人可能会将你反锁在自己屋里,有人可能会在你不在家的时候撬锁入屋,偷走了你的钱财。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成为责备锁具毫无价值的理由。...

  • 圣诞节,想起了非洲鼓

    22 décembre 2005 ( #Chroniques 专栏 )

    熊培云 又到圣诞节。有记者撰文,称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期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明确表示一定会过圣诞节,而明确表示不会的不到一成。有学者因此忧虑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风卷残云,倡议奋起保卫。在我看来,这些呼吁未免有些唐突。 首先,中国并没有国产的圣诞节,所以要保卫的客体几乎无从谈起。有人翻箱倒柜,找出灶王爷,拿灶台当烟囱,说灶王爷就是中国的圣诞老爷,非要取而代之,让灶王爷与圣诞老人在天上单挑,以捍卫灶王爷的神权。如此势不两立,将圣诞老人在精神领域的伟大内涵简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贩子。这种简约主义无疑是荒唐的。若以宗教线性来思维,公元纪年早该驱逐出境。公元纪年通行于中国的道理很简单——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上看,基督纪年不过是个便于流通的公共产品。而在中国的纪年传统里,找不出一个可以普世的民族品牌。历代帝王甫一登基,纪元自动复位到元年,推倒重来。汉武帝以后,皇上为了开辟政治新篇章,在位时要注册若干吉祥如意的马甲作为年号,不厌其烦地让史官跟在后面做加法。这种纪年的方法着实委琐不堪,皇帝老儿不但占有了天下无双的沃土良田,还把中国宝贵的历史光阴割裂成一段段的不文明的碎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20 > >>